近20年來大量修建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普遍出現在收縮徐變完成后,跨中仍然持續下撓,腹板底板開裂;近10多年發展起來的鋼管混凝土拱橋,以其優異的施工性、經濟性、造型美風靡全國,但實踐的真實反映這一組合結構的計算方法并不成熟,管節點焊縫疲勞沒能很好解決,吊桿命難于估計,都存在著要加固的必要。
近30年大量修建的鋼筋混凝土箱型拱橋,橋道系病害多;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的雙曲拱橋,以其耗鋼材少、造價低、施工方便的優點而風靡全國。到1979年全國建成雙曲拱橋4085座、總長達到35萬延米,占全國當時大中型公路橋梁25.7%,雙曲拱橋施工中突出優點是化整為零,施工完成后聚零為整,這又是它的突出缺點,因為大量的接縫形成了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加上當時人們認識局限,鋼材投資又嚴重不足,過分強調淺基薄面,建成的雙曲拱橋,經短期通車,少數垮塌,部分棄而不用,部分已經加固(加固的方法有包鋼加固;粘鋼加固;碳纖維加固;加大截面加固;加型鋼加固;預應力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