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的信貸政策可能將在近期放松。多位銀行界人士處獲悉,監管部門正在醞釀出臺“穩增長“的具體信貸措施,并且在上周已召開小范圍會議,就這些措施進行“吹風”。
具體的政策將包括將支持國家發改委已批準的項目信貸需求;對鐵路、公路等建設貸款,或將允許超過貸款集中度要求;房地產貸款方面或將支持中低價位和中小套型的住房貸款;以及對符合條件的地方融資平臺適度“再貸”。
“一些政策會略微有所松動,更重要的是將進一步明確銀行信貸政策的態度,即穩增長,支持實體經濟。”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據了解,目前這些措施方案尚在等待國務院批復中。如能獲批,將可望于近期出臺。
貸款集中度限制將適度放寬 此前,今年5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要根據形勢加大預調微調力度,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推進“十二五”重大項目按期實施,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
在上周召開的相關會議上,幾大信貸措施的方向正是指向目前的幾大熱點領域,例如重大項目、鐵路、公路、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消費貸款、出口企業、中小企業、三農、并購貸款等。
銀行界人士透露,醞釀中的政策包括支持發改委已批準的項目信貸需求。
“之前也有提到要支持重大項目建設,保在建續建項目,但這次聽起來更加明確。”一位上周參加過“吹風會”的銀行人士透露,近期一些重大項目啟動,5月份企業中長期信貸占比已呈現上升跡象。動作快的國有大行已經開始行動起來。
值得關注的是,對于鐵路、公路等大型建設貸款,醞釀中的政策將擬適當允許超過貸款集中度要求。這對于目前融資壓力較大的鐵路、公路而言,這一措施無疑針對性較強。
近兩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額連年快速增長,鐵道部面臨龐大的融資缺口。截至2012年3月末,鐵道部總負債24298億元,負債率升至60.62%。一季度,鐵道部經營虧損69.79億元,虧損同比擴大85.6%。隨著鐵路債券發債規模逐漸擴大,鐵路債券存量規模已觸及凈資產40%的“紅線”。
而擺在銀行面前的門檻便是銀監會有關授信集中度的規定,即單一集團客戶授信集中度指標,為最大一家集團客戶授信總額與資本凈額之比,不應高于15%。
“銀行不僅給鐵道部貸款,還買它發的債券,這些都列入集中度指標,因此,不僅是國有大行,連股份制銀行一不小心都會超出集中度要求,所以現在不敢碰鐵道部。”一位股份行風險管理部人士稱。
公路貸款也面臨類似困境,一些地區公路貸款面臨著還本付息的重壓,但融資困難重重。“部分地區的地方政府將多條公路建設納入到一個平臺整合成一個公司,地方政府一般會找地方銀行給它發貸款,買它的債券,地方銀行資本又小,很容易就超集中度指標了。”
因此,如果集中度管理適度松動,將對這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供新的血液。
或允許支持中小套型房貸
參加了上周“吹風會”的知情人士透露,醞釀中的政策調整還將涉及敏感的房地產行業。受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和風險控制目的,目前銀行嚴格控制房地產貸款增長速度和占比,實行名單管理制度。
“未來可能有一點微調,首先仍然是強調優先支持對保障房、廉租房、公租房項目的貸款,這也是此前政策強調的,但新的變化是,在商業原則前提下,允許支持中低價位和中小套型住房貸款,這可能是一個突破。”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據參會人士分析,這可能意味著對房地產信貸的態度從之前的控制轉為適度支持,方向有所調整。
而對于地方融資平臺,銀行人士稱,醞釀中的政策將更加務實,在總量控制、分類管理、區別對待、緩釋風險的原則下,對自身能還本付息、項目建成但未形成現金流的平臺貸款,收回貸款后可以允許再貸。
一位股份制銀行高管表示,目前監管層嚴厲執行的“嚴禁新增平臺貸款,嚴禁展期,嚴禁借新還舊”政策,在今年將迎來一個現實的調整。今年以來平臺貸政策確實略有寬松,此前銀監會曾在深圳召開平臺貸相關會議并出臺相關意見,其中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對于自身現金流100%覆蓋貸款本息,項目已建成但尚未形成經營性現金流的平臺,在具備一些前提的情況下,可在原有貸款額度內進行再融資,這也被銀行稱為“據時再貸”,或者稱合同期限的重新匹配。
一位地方監管部門人士稱,新醞釀的政策將與這個精神一脈相承,并且態度更加積極一些。
“此外,原來最高風險權重達到300%,以致我們都不再愿意給地方融資平臺放貸款了,因為不僅貸款利率低,而且占用資本太大。但現在平臺貸的風險權重系數也下調了。”前述股份制銀行高管說,該行曾給某地的地方財政放貸,但沒有對應的現金流覆蓋,以至于風險權重一下子提高到了300%,因此去年開始逐步退出這個項目。
支持出口企業與個人消費信貸
“除了這些政策,監管層還對支持實體經濟提出了進一步措施。”知情人士表示。
具體而言,包括加大對個人消費貸款的支持力度,特別是汽車、家電換新等貸款,支持與擔保公司合作降低信貸風險。在目前出口增速放緩背景下,支持銀行對出口企業的信貸支持,鼓勵企業擴大出口。以及支持中小企業融資、三農發展等。
事實上,今年以來經濟增速下滑,銀行信貸增長乏力,其主要原因是信貸有效需求下降。
“一些企業擴大再生產愿望下降,同時,有需求的一些行業又受到信貸政策限制,例如平臺貸、房地產等等。”前述股份行信貸管理部人士稱。
但隨著近期“穩增長”政策出臺,5月發改委投資項目審批進度加快,貨幣政策也相繼下調了存準和基準利率,政策放松的力度和節奏較前期明顯加大和加快。
央行最新公布的5月份人民幣新增貸款達到約8000億元,超出外界預期。從貸款結構看,中長期貸款占比34%,比上月提高6個百分點。企業新增貸款規模5758億元,其中企業短貸和票據融資規模維持在4月份水平,增量主要來自企業中長期貸款。當月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1699億元,比4月多增434億元,占比提升了6個百分點,達29.5%。
一些證券公司銀行業分析師認為,5月份中長期貸款規模和占比雙雙回升,雖然幅度有限,而且占比也遠低于前兩年接近60%的歷史平均水平,但是總算是止住了占比連續4個月下滑的不利勢頭,充分顯示出在放松信貸、建設項目投放等一系列組合拳的作用下,經濟體固定資產投資的意愿有所上升。
不過,據本報記者了解,5月份信貸仍有月末沖高、票據占據額度的水分存在。如一家股份制銀行月末最后一天信貸增量達到當月信貸量的一半以上。
中金公司最新分析報告提出,銀行面對新審批的“穩增長”項目,將處于兩難境地,最終“有限度”支持的可能性較大,伴隨著存款在二季度末的慣性沖高,6月新增貸款有望達到9000億元左右,則二季度新增貸款將達到2.3-2.4萬億元,上半年可完成全年新增貸款目標的60%。
“不過,需要警惕2008年的4萬億投資后遺癥復發,在‘穩增長’的同時必須要繼續注重調整經濟結構。”一位股份制銀行高管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