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劃分原則
(1)按不同的結構類型劃分地震破壞等級;
(2)以承重構件的破壞程度為主確定地震破壞程度;
(3)建筑地震破壞程度的判別,應引入數量概念;
(4)應考慮修復的難易程度、是否可使用及直接經濟損失的大小;
(5)以建筑直接遭受的地震破壞為依據。
2.建筑破壞的五個等級劃分
(1)基本完好(含完好):承重構件完好;個別非承重構件輕微損壞;附屬構件有不同程度破壞。一般不需修理即可繼續使用。
(2)輕微損壞:個別承重構件輕微裂縫,個別非承重構件明顯破壞;附屬構件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不需修理或需稍加修理,仍可繼續使用。
(3)中等破壞:多數承重構件輕微裂縫部分明顯裂縫;個別非承重構件嚴重破壞。需一般修理,采取安全措施后可適當使用。
(4)嚴重破壞:多數承重構件嚴重破壞或部分倒塌。應采取排險措施;需大修、局部拆除。
(5)倒塌:多數承重構件倒塌。需拆除。
多層砌體房屋的震害特點:

多層砌體結構相對于其它結構體系抗震性能較差
1、不同烈度時的破壞部位變化不大,破壞程度有顯著差別,房屋的層數越多、高度越高,破壞越嚴重,墻體承載能力不足產生的X型裂縫或單向斜裂縫。
2、內外墻交接處的破壞:7度時開始有破壞,8度時普遍和嚴重,9度時可能甩出。縱橫墻連接薄弱,地震中致使外縱墻大片閃落,唐山大地震此類震害較為明顯。隨著抗震設計對砌體結構縱橫墻連接的重視,此類震害相應減少,但農村自建房中仍有此類震害發生。
3、墻體轉角處的破壞:墻體轉角部位應力集中容易產生破壞,尤其是房屋的四角,兼受扭轉等復合應力,特別容易產生破壞,甚至引起倒塌。
4、圈梁未設置或設置不當:圈梁兼作窗過梁,未設在樓板平面處,頂層部分倒塌,圈梁甩落在地。歷次震害表明,砌體結構設置圈梁構造柱是提高結構整體性與防倒塌的重要措施。圈梁在橫墻上拉通太少,地震時隨外墻倒塌而脫落。
5、構造柱破壞:汶川地震中砌體結構中的構造柱發生壓屈、剪切破壞。有效抑制了墻體開裂,防止結構的倒塌。
6、樓屋蓋整體性:木屋蓋整體性差,地震時木屋架易塌落,頂層墻體破壞嚴重。預制空心板間如無可靠連接,樓屋蓋整體性差,地震破壞嚴重
7、墻體局部破壞:
縱墻端部墻肢;
縱橫墻交接處;
外墻轉角;
凹凸部位墻體;
縱向墻肢;
